2022/02/27
文 / 楊芯慈
#旅遊 #永續 #在地創生 #翻轉旅遊
在無法飛出國的時期,您有緊跟上台灣的「偽出國」熱潮,一解出國旅遊癮嗎?還是,仍舊滿懷期待著,全台最夯的旅遊議題——「帛琉旅遊泡泡」的重新啟動?邊境之門未開,在地旅遊看似是唯一選擇,卻也是深度探索台灣這座寶島的好時機。
自2019年底Covid-19疫情爆發以來,面對變換莫測的疫情發展,出國旅遊之日遙遙無期,我們的生活也面對不少的約束。仰賴洶湧人潮的觀光旅遊產業,在後疫情時代中產生了什麼轉變呢?又有著什麼新的發展與趨勢?
旅行,是人們穿越不同國度、認識世界的捷徑。我們透過旅行,了解在地文化的千奇百態、感受不同族群的獨特民俗風情、品嘗美食在味蕾上的跳動。2020年1月,疫情在全球接連爆發後,各國紛紛開始實行鎖國政策以及邊境管制,來台的人數大幅減少,旅遊業成為疫情中的犧牲品,許多主打境外遊客的業者,僅能依靠政府補助維持運營。當然,這並非長久之計。但在後疫情時代,要如何在困境中逆勢突圍及轉型,重新建立自己的市場定位。
從觀察交通部觀光局的旅宿業統計數據中不難發現,民宿的數量從2019年6月8,893家,2021年6月突破五位數來到10,183,民宿數量在後疫情時代中依然維持逐年遞增的現象。那麼,為何民宿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倒退,甚至成為後疫情中「逆行成長」的現象呢?「比起2017年,2021年的民宿數量成長43%,房間數成長了21%。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!因為旅行團並不會選擇住民宿,由此證明多數的臺灣旅客其實是喜歡自由行的」,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理事長蔡文宜提到。
網路發達的時代,自由行逐漸成為人們的首選。透過線上旅遊網站(KK Day、Agoda、Booking.com等)或是旅宿官網等各平台,能自由進行食、住、行、購、娛的旅遊行程安排,讓旅遊不再受限於傳統旅行業出團的形式。而疫情爆發至今,各國邊境仍處於嚴格控管的階段,此時的觀光業者也紛紛把目標轉向在自家門口尋找商機。在疫情仍處於不穩定的時期,消費者樣貌正在改變,觀光業者又應該如何提供更多元的旅宿選擇以吸引消費群的目光?
小科普:在2016年,聯合國推出SDGs,將觀光產業認定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、永續消費和環境保育的關鍵驅動力,亦稱為永續旅遊。
「我認為民宿在後疫情時代就會更受歡迎,因為少人會去的地方,風險明顯降低,人們也會更偏向選擇有在地特色的地方,也就是永續旅遊的發展概念」蔡文宜談到。從去年5月開始,就算只是日常出門購物,都隨時有可能被匡列為接觸者,因此擔心會影響到家人以及工作的前提下,出門旅遊的想法也隨即改變。
相較旅行團符合經濟規模的旅館住宿,民宿房間數約為一至十五間;有的是獨棟房型的分散型旅館,寬敞的空間降低接觸、安全正是符合後疫情時代觀光客的新考量。「宜花東、屏東、南投在疫情這兩年,民宿訂房率非常滿」蔡文宜表示。
「你可能一直都覺得臺灣很難玩,為什麼?」蔡文宜坦言,大部分的旅行線記者及業者,對國內旅遊的想像有些停滯不前,導致2020年開放旅遊後,遊客湧入知名傳統景點,如綠島、小琉球等地,讓當地面臨缺水缺電、人潮擁擠等防疫危機。但在疫情下旅人除了空間的需求,更嚮往小眾、融入地方自然與文化氛圍的深度旅遊體驗,如可以體驗布農族生活的南投埔里高山森林基地、梯田山民宿、集結花蓮豐濱、台東長濱的返鄉青年及部落共同組成的『老闆!!來串生活』。「如果你還是套國民旅遊框架,你可能就會覺得臺灣國民旅遊不好玩,我並不認為團體旅遊會被完全取代,可是我認為團體旅遊的多樣化跟形態是在改變中的」蔡文宜進一步說明。
台灣地方創生團在疫情期間辦理地方特色粽子線上交流會。
台灣地方創生團隊在疫情期間,長達六個月每週不間斷舉辦線上交流,讓更多非地方創生領域的人,認識臺灣在地精彩的團隊。也與各國進行永續觀光的線上交流,將台灣的特別體驗、地方創生成功案例帶到國際。「地方創生是觀光的內容提供者」,蔡文宜提到。永續旅遊傳遞在地生活的美好,讓旅人輕鬆串進地方生活,把文化族群用有趣的方法讓旅客體驗。
蔡文宜形容COVID-19疫情為「破壞式創新」。因為疫情產生的旅遊形態的改變,在局限的範圍裡,讓臺灣甚至全世界的旅遊產業產生很多新局面,並且讓新的業者進場。「它的確是最壞的時機,但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,」她正面思考著疫情帶來的好處,並且期待旅游產業能夠找新模式。
有別於低價且景點繁雜的傳統旅行社,永續旅遊將會是一個主流的趨勢,帶領旅客親近土地、深入了解與體驗在地文化、職人工藝、旅宿服務等層面。富含深厚民族文化的台灣,需更加正視後疫情時代旅客需求的轉變,著重於發掘在地優質內容,部落的體驗活動、藉由遊客口耳相傳、增加受眾對在地的興趣,才有推動地方發展的更多可能,讓每一位旅人不是只想經過,而是想要停留及愛上台灣的生活,待邊境之門打開,便是台灣觀光一大特色與亮點。
我只想自由躺在文字的汪洋裡。